2013年11月26日晚上六点半,由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FLCDS)主办的“公共利益论坛·改革对话”第七期——“现代化在中国的脚步”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举行。首先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为我们做生动的演讲,随后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做精彩的评论,最后两位教授回答了在场同学的提问。
本次论坛由陈钊教授主持。陈老师首先介绍到,此次讲座是平台今年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仍然沿袭一贯的贴近中国现实,基于讲演者自己一系列的研究和思考来谈一个宏大的主题。陈老师还透露到,本次演讲的题目“现代化在中国的脚步”是姚洋老师自己定的,因为他认为中国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理解。最后陈老师告诉观众,评论人韦森老师在多年前就与姚洋老师有过很精彩的对话,老友重逢,相信这次两位老师的观点碰撞一定会非常精彩。
姚老师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首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又进而会引起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最终会导致生活方式的变化。因此,现代化需要扬弃古代社会的那套行为规范,建立起新型的行为规范。现阶段中国恰恰处在转型期,新的行为规范没有建立起来,旧的行为规范还在时常起作用,这两者的冲突就导致了很多问题。姚老师总结现代社会行为规范的三个特点:第一是理性,第二是私人空间,第三是公德心。首先是理性,传统社会里多数是靠血缘关系和情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处事,但现代社会更多的依靠理智与法制。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度大大增加的陌生社会,像传统社会里那样慢慢建立感情,进而约束个人行为变得不再可行,时间成本上也不允许了。姚老师对比了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汽车牌照政策,前者是抽签决定,貌似能够保证公平,但其实不然;后者是拍卖决定,是保证效率和公平的理性选择。这两者的对比就很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传统治理方式与现代治理方式的差别。第二是私人空间,要互相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间。我们进入陌生人社会,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适当距离,这就需要界定清楚产权。第三是公德心,要用公德心来无缝对接法制的缝隙,因为法制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往往重私德而轻公德。
接着姚老师介绍了中国的现代化的特点:威权体制加市场经济的中国模式导致了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那是否中国古代强调等级的传统儒家文化就注定了我们要走威权体制?倒也未必。相反,儒家文化里的中庸之道与注重妥协的现代民主倒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威权体制的未来前景又如何?因为威权体制不适用复杂的社会,正如哈耶克所论述的,由于信息的复杂性,最终多数原则的民主还是会显示出其制度优势。而当前正是由于我们现代化的脚步太快,但思维处事方式还有很多传统做派,这就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继续推向前进?姚老师认为主要依靠推进民主和建立法律权威的教化,要让我们自发的基于理性计算的新的行为准则能够尊重别人私人空间,具有一定公德心,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姚老师的演讲结束后,韦森老师评论到,他认为中国未来如果能实现经济市场化、国家法制化、价值多元化、政治民主化,能够有效约束政府权力,才是真正实现了现代化。我们需要权力制衡、加强人大监督、加强审计独立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努力推进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姚老师则又进一步回应道,韦森老师强调的国家治理层面的改变是重要的,但个人公民意识的提高也是同样重要的。好的制度与良好的人力资本,何者才是发展的源泉?可能人力资本更重要。
最后,在场的同学们就加强法制、政府与公民责任、传统文化的扬弃等许多话题向两位老师提问,姚洋老师和韦森老师都给出了非常深刻的回应。